2548

欧莱雅集团2015年的经营业绩

欧莱雅集团2015年的经营业绩
导语

高溢价的中国股市,造成了一波一波的并购重组,也造成了2015年岁末最引人注目的“万科控制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案例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昂贵学费,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从宝能万科事件到家化控制权易主看透股权之争

高溢价的中国股市,造成了一波一波的并购重组,也造成了2015年岁末最引人注目的“万科控制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案例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昂贵学费,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从宝能万科事件到家化控制权易主看透股权之争

多年之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会记住2015年。这一年上证指数到过5178点,又迅速地回落2850点,在股市异常剧烈波动中,又自上到下发生了太多异乎寻常的事,中国人的财富梦乎更加不确定了。尽管如此,中国股民依旧在市场中乐此不彼,高溢价的中国股市,造成了一波一波的并购重组,也造成了2015年岁末最引人注目的“万科控制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案例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昂贵学费,也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来看因为股权分散导致控制权争夺的两个案例。案例一 宝能系巨资抢夺万科股权始于2015年12月1日的万科股权争夺战,成了2015年年末中国A股市场乃至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吸引了几乎所有媒体、投资者的目光,深交所和证监会也相继表态。宝能系的野蛮增持让万科A市在短短15个交易日上涨71.32%,期间更在12月中的4个交易日将万科股价封在涨停板,一举将万科轰上2700亿市。随着双方一系列的隔空对话,万科股权争夺战终在12月17日晚变成一场公开对决。一方以王石、郁亮为首的万科管理团队,表态将“守护好万科的品牌和信用”,出于公司价考虑,不欢迎宝能系入主万科;另一方则以新晋大股东深圳宝能系姚振

阅读全文

深耕十年,自然堂成商超渠道国货第一品牌

在2015年,自然堂以点带面正在实现全局性突破,全渠道市场销售额在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中,有17个省份排名第一;在全国335个地级市中,有24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各个渠道上,自然堂在百货商场渠道、化妆品专营店渠道、KA专柜渠道中,均中国品牌第一。

深耕十年,自然堂成商超渠道国货第一品牌

今日(3月17日),在象征着中国高度、世界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伽蓝集团JALA15周年商业零售客户大会隆重举行,千余位百货渠道客户出席此次会议,共同见证了中国品牌崛起的力量。‍据统计,2015年,JALA伽蓝集团在中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跻身中国化妆品市场份额第五,成为前五名中唯一的中国化妆品企业。与发达国家化妆品市场十分稳定相比,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中国品牌的增速已远远高于进口品牌,中国市场增长驱动力源于中国品牌的崛起。现如今,外资品牌在全国所有级别城市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即便在外资品牌占据较大优势的一线城市亦是如此。与之相反,中国品牌则表现得可圈可点。据统计,中国品牌整体化妆品类销售在2014年增长了18%,2015年又增长了22%,而国际品牌连续两年均只增长了3%,中国品牌快速跻身中国市场化妆品前十榜单。公开数据显示,伽蓝集团旗下主力品牌自然堂在补水保湿面霜品类中全渠道排名位列第一,30个主要的中国品牌对中高端护肤品市场金额成长贡献73%,其中,仅自然堂就对中档和中高档价位的护肤品市场金额成长贡献了9%。成功逆袭 深耕十年自然堂成商超渠道第一品牌自然堂

阅读全文

聚焦•一周热点事件(2月29日-3月6日)

这里汇聚了一周所有的热点事件!欢迎大家查看~

聚焦•一周热点事件(2月29日-3月6日)

汉高收购宝洁多个洗护发品牌 扩大新兴市场的业务德国汉高终于得偿所愿,收购了宝洁公司的多个洗护发品牌。汉高3月3日表示,该公司收购了宝洁公司的若干洗护发品牌,以扩大该公司在新兴市场的业务,但并未公布该交易的全部条款。据汉高称,拟收购品牌2015年的销售额总计约为1亿美元,交易包括Pert、Shamtu和Blendax等品牌,侧重洗发产品,主要市场为俄罗斯、沙特和土耳其。汉高旗下拥有施华蔻(Schwarzkopf)、丝蕴(Syoss)等洗护发品牌,收购宝洁的美发业务是对其主营业务的一次补充。LG来华抢食美妆高端市场 电商渠道成热点说起LG,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电子产品。“实际上,我们公司最早是靠护肤品起家的。”LG生活健康化妆品事业部副总经理翟守信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LG的化妆品事业在中国市场的显然走得慢很多。此前,这家公司在中国的拓展速度较为保守。但今年,这一步伐会加快了。据透露,未来三年,这家公司将引进更多的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欧莱雅宝洁产品被指含有害物质 曝光185种产品近日,法国消费者保护团体全国消费者联合会发布研究报告称,欧莱雅、宝洁公司所生产的部分品牌

阅读全文

老帅退场,新帅接班 中外化妆品企业换帅两重境遇

从2015年至今,许多化妆品公司,都经历“换帅”且都是行业巨头。老帅退场,新帅接班,是决策规则还是别有原因。

老帅退场,新帅接班  中外化妆品企业换帅两重境遇

近日欧莱雅中国于上海发布财报,同时迎来了他们第三位首席执行官斯铂涵。从2015年至今,许多化妆品公司,都经历“换帅”其中不乏是行业巨头,如资生堂、宝洁等品牌。老帅退场,新帅接班,是决策规则还是行业的萎靡?欧莱雅中国区换帅 中国销售放缓2月25日讯,欧莱雅宣布,中国市场迎来了他们第三位首席执行官斯铂涵。而前任中国CEO贝瀚青作为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与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将继续留任上海,负责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同时,他们还公布了2015年在华全年销售总额达149.6亿元,增长4.6%(除去汇率因素),增速较2014年有所放缓,当时欧莱雅在华销售总额为143亿元,增长7.7%。其中今年电商渠道销售较去年增长60%,在过去5年间,电商已经跃升为欧莱雅中国分销渠道前三位。这些数据意味着,中国市场超越法国,成为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而欧莱雅目标将中国打造成全球第一大市场,新CEO斯铂涵上任后将肩负此压力。宝洁中国低调换帅 日化巨头面临本土挑战2015年初,宝洁大中华区的总裁换帅,新总裁马睿思低调走马上任。这则人事变动引来了不少外界的推测,有消息称,这是宝洁的“瘦身计划”向管理层渗透引发的结

阅读全文

日韩化妆品牌盖欧美 Dior撤出广州老牌高端商场

据悉,欧美化妆品大牌Dior将于本月底撤出广州一老牌高端百货商场。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撤出的原因是品牌与商场之间对合作条件未能达成共识,而与该品牌销售业绩的不理想也不无关系。

日韩化妆品牌盖欧美 Dior撤出广州老牌高端商场

欧美大牌化妆品在内地销售市场份额在缩小日韩化妆品销售增长势头盖过欧美品牌欧美化妆品大牌Dior将于本月底撤出广州一家老牌高端百货商场。撤出的原因是品牌与商场之间对合作条件未能达成共识,而这与品牌的吸引力下降也有关。而据记者观察,近年来,很多欧美大牌销售出现下滑,而日韩品牌却日渐受宠。记者昨日获悉,欧美化妆品大牌Dior将于本月底撤出广州一老牌高端百货商场。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撤出的原因是品牌与商场之间对合作条件未能达成共识,而与该品牌销售业绩的不理想也不无关系。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中国内地化妆品销售领域,欧美大牌与日韩品牌呈现冰火两重天,很多欧美大牌销售出现下滑,而日韩品牌却日渐受宠。撤出原因:合作条件未达共识记者了解到,Dior已向会员发送信息,称其在广州友谊环市东店的专柜将于2月29日结束营业。不过,Dior化妆品并未全面撤出广州,在广百百货及太古汇仍设有专柜。昨日记者前往该专柜,专柜销售人员表示,本月29日该专柜就结束营业。不过,记者了解到,广州友谊暂未收到相关通知。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Dior撤出广州老牌的高端商场,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合作条件未能达成共识,品牌提出的专柜位置及面

阅读全文

欧莱雅中国持续放缓 高价收购美即负面效应立显

全球最大美容产品制造商L’Oréal SA (OR.PA) 欧莱雅集团苦不堪言,2015年欧莱雅中国销售仅仅录得4.6%的增幅至149.6亿欧元

欧莱雅中国持续放缓 高价收购美即负面效应立显

中国市场消费意欲低迷,以及消费者转向韩妆和更多淘宝品牌的冲击,令全球最大美容产品制造商L’Oréal SA (OR.PA) 欧莱雅集团苦不堪言,2015年欧莱雅中国销售仅仅录得4.6%的增幅至149.6亿欧元,其中集团最大部门消费者产品部门(又称大众产品部门)更是零增长。2015年欧莱雅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速较2014年7.7%的增幅大幅放缓,远输于中国化妆品行业8.8%的年度增幅,而其竞争对手韩国最大的化妆品集团Amore Pacific Corp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尽管2015年以中国为主海外市场有所放缓,但增幅仍高达44.4%。对美即的收购一直不被行业看好,而欧莱雅表示过渡期的美即经营尤其困难在2月13日的集团年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该集团表示中国市场销售可比增长仅仅录得3.2%,远逊于亚太区整体4.7%的增幅,更是低于日本市场的6.5%,而该集团称中国的增长过低受制于集团2014年收购的中国面膜品牌Magic美即,该品牌正处于过渡时期,尤其困难。2014年,欧莱雅集团以65.387亿港元(合约8.40亿美元)收购大陆面膜品牌美即,鉴于此前欧美巨头对中国本土品牌的交易案例全部失败,如此高

阅读全文

欧莱雅中国区第三次换帅 中国成欧莱雅全球第二大市场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2月25日公布,其2015年在华全年销售总额达人民币14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除去汇率因素,以欧元计提升22.7%),相比此前7.7%的增速继续放缓。

欧莱雅中国区第三次换帅 中国成欧莱雅全球第二大市场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使得欧美跨国日化巨头在中国增长速度大不如前。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2月25日公布,其2015年在华全年销售总额达人民币14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除去汇率因素,以欧元计提升22.7%),相比此前7.7%的增速继续放缓。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分管亚太区)贝瀚青对记者表示,在充满挑战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2015年欧莱雅在中国首次超过法国本土市场跃升至欧莱雅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并且有希望成为欧莱雅全球最大的市场。‍2016年,欧莱雅(中国)原副总裁、大众化妆品部总经理斯铂涵将正式接替贝瀚青成为欧莱雅中国新任CEO,他将是欧莱雅中国历史上第三位首席执行官。贝瀚青作为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与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将继续负责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谁从中国市场获益对于2015年欧莱雅中国业绩增长放缓,贝瀚青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基数大了,以至于增长比例减少,另一方面是去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欧莱雅集团全球财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2015财年依旧稳健增长,全球销售额为252.6亿欧元,销售同比增长12.1%,由于欧元疲软,可比增幅为3.9

阅读全文

“东风”压过“西风” 中国依旧是化妆品巨头重要增长动力

化妆品行业分析人士夏天告诉记者:“从中国这样一个化妆品消费市场的缩影来看,国际化妆品公司中,一些10亿美元的传统大品牌正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一些小众、高端、个性化的品牌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亲睐,这也是日韩的一些化妆品公司增长更迅猛的原因之一。”

“东风”压过“西风” 中国依旧是化妆品巨头重要增长动力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依旧崎岖艰辛,但是欧莱雅、雅诗兰黛、科蒂、伊丽莎白雅顿、爱茉莉太平洋、资生堂、花王等欧美日韩等国际化妆品巨头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在2015财年总体继续稳健增长,特别是受中国中产阶层消费升级的影响和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的拉动,一些日韩化妆品巨头的业绩表现相较于欧美巨头的增长表现更为突出。虽然2015年中国化妆品零售市场的增长速度放缓至8.8%,甚至低于中国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速度,但大中华市场和中国消费者依旧是不少国际日化巨头增长的重要动力。记者也注意到,在大众化妆品领域,这些日化巨头在华也受到中国本土化妆品强势增长而带来的市场份额变化影响。与此同时,化妆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5年化妆品行业正走向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大牌满足更多消费者基础需求的曾经优点,受到增长挑战;长尾的反向效应,使得个性化、小众品牌逐渐成长,更能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日韩化妆品公司增长势头盖过欧美由于彩妆品类的发展极大地提振了旗下品牌的销售业绩,专业美容市场业务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法国欧莱雅集团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2015财年依旧稳健增长。

阅读全文

线下实体店困境重重,彩妆品牌应该如何帮助门店破局?

2015年,中国零售业可谓陷入寒冬,这个现象波及了化妆品实体店。娇兰佳人、屈臣氏等知名连锁业绩都呈现极速下滑趋势,庆幸的是份额仅在16%左右的彩妆市场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它的潜力,反而表现抢眼。

线下实体店困境重重,彩妆品牌应该如何帮助门店破局?

2015年,中国整个零售业陷入寒冬,波及到整个化妆品行业增长放缓,专营店业绩下滑,香港SASA公布的财报显示2015上半年净利润暴跌55%,此外,包括屈臣氏、娇兰佳人等在内的连锁美妆店,在2015上半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在这一片灰暗萧条的景象中,彩妆品类的表现却如一道悦目春光,划破了严冬的灰霾。据数据统计,截至2015第三季度彩妆销售额比2014年同比增长10%,在化妆品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彩妆品类销售额却持续增长,这不得不说虽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彩妆品类何以独步春光?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彩妆市场一般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30-40%,而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彩妆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仅在16%左右,甚至彩妆类销售总额还不如日本和韩国。由此可见,彩妆品类未来市场的潜力很大。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和彩妆人口红利的增长,护肤品市场日趋饱和,整个彩妆占比肯定会不断提升。预计至202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规模约6500亿,彩妆规模为2000-2500亿。百货、专营店渠道是彩妆的主战场,尽管这里汇聚着的大量的品牌,但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成熟。比如,在国外彩妆做的风生水起的露华浓因为水土不服,

阅读全文

在创新、变革之下中国日化品牌如何逆袭

虽然,本土公司随着时间推移整体越来越具备竞争力,并能利用其下线城市的网点布局实现更高的市场增速,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个外资品牌在其所属品类中遭遇失败。

在创新、变革之下中国日化品牌如何逆袭

2015年,两个民族品牌不同的发展境遇让人深思。 创立至今已经有84年历史的百雀羚,2015年双十一以高达1.08亿元的销售额,超越了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诸多外资品牌,成为全网销售冠军;而另一本土品牌丁家宜4年前风光嫁给跨国日化巨头科蒂集团后被弃,创始人庄文阳在2015年将其辗转买回重新运作,但品牌已经元气大伤。为求发展,一些民族品牌曾希望在跨国公司麾下得到管理经验、资金、研发、营销等资源方面的支持,但往往在被收购后发展境况不佳;而那些在外资品牌竞争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在独立发展中坚持创新、变革的民族品牌,因为能灵活应对抓住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有的已经开始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赶超外资竞争对手。多位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正是本土品牌、民族品牌发展的好时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品牌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曾经掣肘因素已不再是瓶颈,本土品牌应该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核心资产投资,成为在中国甚至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的品牌。为何被收购即没落纵观近些年来被收购的本土品牌,记者发现,早年阶段,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大都命运坎坷,不少发展势头良好的本土品牌被外资收购后,迅速凋零

阅读全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