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8

欧莱雅集团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欧莱雅集团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导语

在采访中,贝瀚青和斯铂涵都同时提到一句话:“In China,For China”。

对话欧莱雅中国两代掌门人:150亿帝国的背后

在采访中,贝瀚青和斯铂涵都同时提到一句话:“In China,For China”。

对话欧莱雅中国两代掌门人:150亿帝国的背后

新旧交接,第三代掌门人上任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中国市场迎来了第三位掌门人——斯铂涵。而前任掌门人,中国区CEO贝瀚青则作为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与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将继续留任上海,负责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在中国奢侈品市场放缓的大环境下,欧莱雅2015年在华全年销售总额达149.6亿人民币,较去年增长4.6%,中国市场超越法国成为欧莱雅全球第二大市场。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欧莱雅中国的掌门人在策略上做了哪些尝试?而第三任掌门人斯铂涵上任之后,又会实行怎样的新策略?腾讯时尚有幸采访到了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与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欧莱雅中国第二任掌门人贝瀚青先生,以及新上任的第三代掌门人斯铂涵先生,现在请各位网友和腾讯时尚一起来观看此次独家对话,看一看欧莱雅中国在新的一年将会有怎样的新策略新尝试?独家对话欧莱雅中国两代“掌门人”成功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分管亚太区)贝瀚青(ALEXIS PERAKIS-VALAT)腾讯时尚:就像法国和美国市场的流行程度一样,中国成为欧莱雅的新兴巨大市场。但是,不同国家对美的品味和观念各不相同,在你看来,中国的消费者和中国市场有什么特点

阅读全文

化妆品行业频频出现高管离职 人生赢家们遭遇何等“宫心计”

关于企业领导人,2016化妆品行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换领导人,一是高管离职,化妆品行业频频出现高管离职现象是为何?人生赢家们遭遇何等“宫心计”?

化妆品行业频频出现高管离职 人生赢家们遭遇何等“宫心计”

2016年刚过去两个月,香奈儿、汉高、露华浓等各大公司却纷纷传出CEO们离职的消息。CEO们与大公司的管理决策息息相关,总结看,公司业绩不佳、政策调整都成为高层变动的原因。财报业绩忧伤,高管们面上无光遭遇冰河期的奢侈品行业,除了设计师们频频离职,高管们的离职在今年初也拉开了帷幕。雨果博斯(HugoBoss)近日宣布了首席执行官Claus-DietrichLahrs于2月29日离职的消息。在此之前,集团表示已经转差的中国和美国市场至今仍在恶化,预计当前2016财年核心盈利会出现10%的跌幅。在盈利预警后,集团股价又出现了暴跌。CEO离职原因并未明确说明,但也难免与即将发布的“忧伤”的财报有联系。无独有偶,prada在发布了不太理想的财报后,也宣布了CFODonatelloGalli辞职的消息,不过集团也表示Galli是因个人原因为追求新的事业机会而辞任CFO和执行董事。此外,美国彩妆公司露华浓(Revlon)近日也宣布了CEOLorenzoDelpani于3月1日离职的消息。同时发布的财报显示集团截止2015年12月31日四季度收入和利润均有上涨,但全年收入有所下跌。面对欧莱雅和雅诗兰黛

阅读全文

老帅退场,新帅接班 中外化妆品企业换帅两重境遇

从2015年至今,许多化妆品公司,都经历“换帅”且都是行业巨头。老帅退场,新帅接班,是决策规则还是别有原因。

老帅退场,新帅接班  中外化妆品企业换帅两重境遇

近日欧莱雅中国于上海发布财报,同时迎来了他们第三位首席执行官斯铂涵。从2015年至今,许多化妆品公司,都经历“换帅”其中不乏是行业巨头,如资生堂、宝洁等品牌。老帅退场,新帅接班,是决策规则还是行业的萎靡?欧莱雅中国区换帅 中国销售放缓2月25日讯,欧莱雅宣布,中国市场迎来了他们第三位首席执行官斯铂涵。而前任中国CEO贝瀚青作为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与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将继续留任上海,负责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同时,他们还公布了2015年在华全年销售总额达149.6亿元,增长4.6%(除去汇率因素),增速较2014年有所放缓,当时欧莱雅在华销售总额为143亿元,增长7.7%。其中今年电商渠道销售较去年增长60%,在过去5年间,电商已经跃升为欧莱雅中国分销渠道前三位。这些数据意味着,中国市场超越法国,成为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而欧莱雅目标将中国打造成全球第一大市场,新CEO斯铂涵上任后将肩负此压力。宝洁中国低调换帅 日化巨头面临本土挑战2015年初,宝洁大中华区的总裁换帅,新总裁马睿思低调走马上任。这则人事变动引来了不少外界的推测,有消息称,这是宝洁的“瘦身计划”向管理层渗透引发的结

阅读全文

资生堂被指“过时” 拟削减旗下两成品牌自救

日前,资生堂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5财年资生堂大中华区的收入总体增长约2%,拟削减旗下两成品牌自救

资生堂被指“过时” 拟削减旗下两成品牌自救

在中国游客在日本不断“爆买”的情况下,一直高居亚洲化妆品销量榜第一位的资生堂集团却在大中华地区遭遇了增速放缓。记者调查发现,日前,资生堂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5财年资生堂大中华区的收入总体增长约2%,不及2014年的2.9%。此外,日本资生堂公司社长鱼谷雅彦近日表示,考虑对旗下国内外化妆品及洗发液等约120个品牌进行整合,具体为将减少两成左右的品牌,集中向主力商品的开发及广告宣传投入资金,以期提升效益。为何资生堂在大中华地区的增长放缓?又是什么因素让资生堂决定削减旗下两成品牌?业内专家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韩化妆品牌逐渐崛起,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在不少年轻人里,资生堂这个品牌已经过时了。产品在华销售冷热不均2015年提出重塑中国市场的日本最大美容产品巨头资生堂,复苏之路乎仍待考验。据资生堂集团2015年的财报数据显示,资生堂集团销售额同比上涨12.6%,达到7631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大涨77.4%,达到377亿日元。尽管销售额与营业利润成绩喜人,但资生堂在中国市场却遭遇冷热不均的窘境。2015财年资生堂大中华区的收入总体增长约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201

阅读全文

聚焦•一周热点事件(2月22日-2月28日)

这里汇聚了一周所有的热点事件!欢迎大家查看~

聚焦•一周热点事件(2月22日-2月28日)

新鲜出炉 2016天猫美妆金妆奖完整榜单2月26日,天猫首次对外发布金妆奖,年消费200万的天猫黑金APASS会员作为品牌的“上帝”,与美妆界达人、天猫负责人共同颁发了11个品牌大奖。雅诗兰黛、兰芝、兰蔻、Innisfree悦诗风吟、资生堂、Whoo后、欧莱雅、娇韵诗、百雀羚、韩束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悉数上榜。天猫金妆奖总共推出年度网络人气大奖、年度双冠王、情有“独”钟奖、当“红”不让奖、年度营销大奖、年度热搜品牌、年度线上专柜最佳会员体验奖、90后最爱品牌、年度男性最爱品牌、年度覆盖力最强品牌、APASS会员至爱品牌11个品牌大奖。青岛金王1.2亿收购三地知名代理公司 野蛮扩张才刚刚开始2月26日晚,青岛金王连发3条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青岛金王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拟以总计1.2亿元的价,通过增资及收购的方式分别获得云南弘美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弘美”)、山东博美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博美”)以及四川弘方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弘方”)各60%的股权,以继续完善公司的日化产业链。这是继收购广州韩亚、上海月沣 、浙江金庄等业务后,致力于打造“她经济”的青岛金王

阅读全文

欧莱雅中国持续放缓 高价收购美即负面效应立显

全球最大美容产品制造商L’Oréal SA (OR.PA) 欧莱雅集团苦不堪言,2015年欧莱雅中国销售仅仅录得4.6%的增幅至149.6亿欧元

欧莱雅中国持续放缓 高价收购美即负面效应立显

中国市场消费意欲低迷,以及消费者转向韩妆和更多淘宝品牌的冲击,令全球最大美容产品制造商L’Oréal SA (OR.PA) 欧莱雅集团苦不堪言,2015年欧莱雅中国销售仅仅录得4.6%的增幅至149.6亿欧元,其中集团最大部门消费者产品部门(又称大众产品部门)更是零增长。2015年欧莱雅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速较2014年7.7%的增幅大幅放缓,远输于中国化妆品行业8.8%的年度增幅,而其竞争对手韩国最大的化妆品集团Amore Pacific Corp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尽管2015年以中国为主海外市场有所放缓,但增幅仍高达44.4%。对美即的收购一直不被行业看好,而欧莱雅表示过渡期的美即经营尤其困难在2月13日的集团年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该集团表示中国市场销售可比增长仅仅录得3.2%,远逊于亚太区整体4.7%的增幅,更是低于日本市场的6.5%,而该集团称中国的增长过低受制于集团2014年收购的中国面膜品牌Magic美即,该品牌正处于过渡时期,尤其困难。2014年,欧莱雅集团以65.387亿港元(合约8.40亿美元)收购大陆面膜品牌美即,鉴于此前欧美巨头对中国本土品牌的交易案例全部失败,如此高

阅读全文

“东风”压过“西风” 中国依旧是化妆品巨头重要增长动力

化妆品行业分析人士夏天告诉记者:“从中国这样一个化妆品消费市场的缩影来看,国际化妆品公司中,一些10亿美元的传统大品牌正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一些小众、高端、个性化的品牌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亲睐,这也是日韩的一些化妆品公司增长更迅猛的原因之一。”

“东风”压过“西风” 中国依旧是化妆品巨头重要增长动力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依旧崎岖艰辛,但是欧莱雅、雅诗兰黛、科蒂、伊丽莎白雅顿、爱茉莉太平洋、资生堂、花王等欧美日韩等国际化妆品巨头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在2015财年总体继续稳健增长,特别是受中国中产阶层消费升级的影响和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的拉动,一些日韩化妆品巨头的业绩表现相较于欧美巨头的增长表现更为突出。虽然2015年中国化妆品零售市场的增长速度放缓至8.8%,甚至低于中国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速度,但大中华市场和中国消费者依旧是不少国际日化巨头增长的重要动力。记者也注意到,在大众化妆品领域,这些日化巨头在华也受到中国本土化妆品强势增长而带来的市场份额变化影响。与此同时,化妆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5年化妆品行业正走向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大牌满足更多消费者基础需求的曾经优点,受到增长挑战;长尾的反向效应,使得个性化、小众品牌逐渐成长,更能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日韩化妆品公司增长势头盖过欧美由于彩妆品类的发展极大地提振了旗下品牌的销售业绩,专业美容市场业务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法国欧莱雅集团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2015财年依旧稳健增长。

阅读全文

小而美品牌席卷而来,那些大公司怎么可能还活得好?

这个行业看起来是让人对抗时间和外部环境带来的损伤,现在它们自己要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防老?

小而美品牌席卷而来,那些大公司怎么可能还活得好?

在我们开始谈论变化之前,先来看几个问题: 现在的人都怎么挑洗发水? 什么人会热衷买国产化妆品? 韩国货是怎么崛起的? 丝芙兰错过了发展机会,电商可以拯救它吗? 那些卖面膜、卖减肥产品的微商让很多人不胜其扰,它们会做大吗? 男人真的开始化妆了吗? 以及,所谓有机护肤会成为下一个行业机会吗? 说起来你可能并不相信,对于这些问题,大公司的见识可能不会比普通消费者高多少。它们依赖市场调查公司和某些部门的运作来做决策,速度不可能快,目标也不会太精准——顾及绝大多数大众消费者的偏好还是它们优先考虑的事情。然而在希望探讨“这一年的美妆行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发现种种现象其实最终指向一个很多行业同时面临的问题:渠道变革和小众品牌的崛起分流了大公司大量消费者。臃肿而庞大的大公司措手不及,只能用收购这样的资本运作方式来应对。而对于美妆行业来说,本来“高广告投入、高销售回报”的模式即将被打破,它们表现得尤为被动而茫然。拿宝洁举个例子。2015年,宝洁将旗下香水、护发和化妆品等 43 个美容品牌卖给香水制造商科蒂公司,包括 Max Factor 、Cover Girl 、Wella 护发用品

阅读全文

日化业大规模“换装” 触发行业变局

更换品牌LOGO、转变营销渠道、调整品牌战略、拓宽产品线……记者统计发现,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不只是资生堂和嘉媚乐,还有相宜本草、美即、韩束等都不约而同地对品牌和产品进行了开刀。

日化业大规模“换装” 触发行业变局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换品牌LOGO、渠道变革甚至调整产品线,都意味着推翻过往,重新开始,而在过去的一年,包括资生堂、美即、韩束等多个日化品牌都走上了重塑这条路。业内认为,中国市场日趋国际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带来的行业变化,正在促使企业制定新的营销策略,也推进着整个化妆品行业局势的变化。日化企业们重整旗鼓的诉求各有不同,但是消费结构向年轻化倾斜、消费诉求向“小而美”转变是这些企业共同面对的新局面。日化企业大规模“换装” 继亚洲第一日化品牌资生堂大刀阔斧地进行品牌革新之后,近日又有一家日化企业紧随其后,不仅更换了品牌LOGO,还对化妆品店等CS渠道进行了变革,这家企业就是精油品牌嘉媚乐。记者了解到,嘉媚乐对于品牌和渠道如此调整的目的与资生堂如出一辙:使品牌形象年轻化,拓宽年轻消费者人群。更换品牌LOGO、转变营销渠道、调整品牌战略、拓宽产品线……记者统计发现,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不只是资生堂和嘉媚乐,还有相宜本草、美即、韩束等都不约而同地对品牌和产品进行了开刀。资料显示,今年3月,相宜本草在新品发布会上聘请知名设计大师陈幼坚打造全新品牌LOGO,并推出新品“相宜本草精油

阅读全文

2015年化妆品行业发生了哪些趋势性变化

探讨“这一年的美妆行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发现种种现象其实最终指向一个很多行业同时面临的问题:渠道变革和小众品牌的崛起分流了大公司大量消费者。

2015年化妆品行业发生了哪些趋势性变化

在我们开始谈论变化之前,先来看几个问题: 现在的人都怎么挑洗发水? 什么人会热衷买国产化妆品? 韩国货是怎么崛起的? 丝芙兰错过了发展机会,电商可以拯救它吗? 那些卖面膜、卖减肥产品的微商让很多人不胜其扰,它们会做大吗? 男人真的开始化妆了吗? 以及,所谓有机护肤会成为下一个行业机会吗? 说起来你可能并不相信,对于这些问题,大公司的见识可能不会比普通消费者高多少。它们依赖市场调查公司和某些部门的运作来做决策,速度不可能快,目标也不会太精准——顾及绝大多数大众消费者的偏好还是它们优先考虑的事情。然而在希望探讨“这一年的美妆行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发现种种现象其实最终指向一个很多行业同时面临的问题:渠道变革和小众品牌的崛起分流了大公司大量消费者。臃肿而庞大的大公司措手不及,只能用收购这样的资本运作方式来应对。而对于美妆行业来说,本来“高广告投入、高销售回报”的模式即将被打破,它们表现得尤为被动而茫然。拿宝洁举个例子。2015年,宝洁将旗下香水、护发和化妆品等43个美容品牌卖给香水制造商科蒂公司,包括MaxFactor、Cover Girl、Wella护发用品及Gucci

阅读全文

返回首页